握力,掌握你的健康密碼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便利的科技取代勞動力,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型態也逐漸的朝向靜態、省力的方向進行。如果沒有適當的運動習慣,人體的肌肉會逐漸的流失。提到肌力的測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許多健身愛好者可能會提到「健力三項」,分別是握推、深蹲、硬舉。但如果用這三項來作為全民肌力檢測的標準,預計有超過九成的人會望而卻步。那麼,有沒有針對普羅大眾的肌力檢測方式,既不危險,又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和體力呢?今天我們來介紹一種簡單易行的肌力檢測方式——握力

握力是一項衡量力量和健康狀態的重要指標。它可以反映一個人的肌肉強度、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健康狀況,並能預測許多與健康相關的問題。

握力與健康的關係

世界各國的學者,針對握力做了許多研究,研究表明,握力與骨密度、身體組成、心血管健康等指標密切相關。握力較弱的人容易出現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代謝異常、心臟疾病、心理與認知功能等健康問題。以下我們來分享一些關於握力的相關研究。

2014年葡萄牙的研究發現,在一群住院的癌症患者中,低握力的病人的住院天數是高握力組的三倍。

而在2015年的美國研究中,握力每減少5公斤,總死亡率增加16%,心肌梗塞發生率增加7%,中風發生率增加9%。

在2021年的義大利研究中,進行了一個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結果顯示肌少症的病人,罹患骨質酥鬆的機率顯著較大。骨質酥鬆的病人,握力也顯著較小,互相有因果關係。

此外,美國於2020年的一項研究也指出,握力可預測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握力過低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比例顯著上升。

除了武力的部分,握力居然也與心理、智力有關連。2022年的英國研究顯示,握力較佳者,有更好的心理健康,以及認知功能表現。

與其他的肌肉檢查相比?

在2016年的一篇韓國研究中,使用肌力測試(包括膝蓋伸展肌力、手部握力)以及肌肉量,對5年內的死亡率進行預測。結果顯示,肌力測試(下肢肌力、手部握力)比肌肉量更能夠預測死亡率

而本篇有提到,對於女性來說,或許下肢肌力有更好的預測效果。事實上,這種結果也很合理,對於女性來說,因為女性平均來說比男性少進行手部負重作業。但針對男性,下肢肌力與握力則預測效果相當。握力的檢測非常方便簡易,比起下肢肌力測量來的簡單許多。

那什麼樣的握力水平算是標準呢?

正常的握力標準因年齡、性別、體型和種族而異。而依據【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所】的【勞工健康體能測試資料庫】,有統計三大行業(服務業、製造業及營造業)的握力參考值。

肌少症的握力標準

根據2019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 (AWGS),握力小於以下數值,為肌少症的標準之一

男性 < 28公斤

女性 < 18公斤

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

日本抗老醫學教授久保明,提供一項初步的簡易自我觀察法──

打開未開瓶的寶特瓶蓋,若覺得有些吃力,握力約為30公斤

打開已經開瓶過的寶特瓶蓋,若覺得吃力,握力在20公斤以下

那麼,要怎麼樣增強握力呢?

其實,單純地「只」增加握力,並不能達到以上的健康效果。大部分人並不會「只」進行握力訓練,握力通常是在進行其他訓練時一起增加的,例如引體向上、舉啞鈴、硬舉,甚至日常生活中提公事包、洗碗、煮菜等都需要使用抓握動作,進而訓練到握力。因此,握力過低其實是反映了平時缺乏運動習慣,除了影響生活功能外,也會進一步導致健康危機。

如果只一味地追求握力訓練,就好比唸書只在考前死背考古題的答案,而沒有針對知識內容進行理解。或許在考試時能得高分,但要實際應用時可能會發現什麼都不會~若只訓練握力,而不是加強全身整體的肌力訓練,只能騙過握力器,是騙不過自己的健康。


因此,多做運動,並進行全身性的肌力訓練,才是本篇的重點唷!

參考文獻:

Mendes J, Alves P, Amaral TF.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assessment parameters in predicting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cancer patients. Clin Nutr. 2014;33(3):466-470. doi:10.1016/j.clnu.2013.06.016

Kim YH, Kim KI, Paik N-J, et al. Muscle strength: A better index of low physical performance than muscle mass in older adults. Geriatr Gerontol Int 2015

Tarantino U, Greggi C, Visconti VV, Cariati I, Tallarico M, Fauceglia M, Iundusi R, Albanese M, Chiaramonte C, Gasbarra E. T-Score and Handgrip Strength Associat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Osteosarc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lin Med. 2021 Jun 12;10(12):2597. doi: 10.3390/jcm10122597. PMID: 34204622; PMCID: PMC8231129.

Leong DP, Teo KK, Rangarajan S,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grip strength: findings from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PURE) study. Lancet. 2015;386(9990):266-273. doi:10.1016/S0140-6736(14)62000-6

Jiang, R., Westwater, M.L., Noble, S.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grip strength, brain structure, and mental health in > 40,000 participants from the UK Biobank. BMC Med 20, 286 (2022).

三大行業(服務業、製造業及營造業)的握力參考值, 勞工健康體能測試資料庫,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